2021年總結:一樣是一人公司
工程師的職涯發展分享
五年前左右我寫了一篇文章作為我生活與工作的詮釋:
五年後的今天,不變的是我依然還是在軟體工程領域打轉、我依然持續閱讀和精進、我依然每天至少喝一杯自己沖的手沖咖啡。不一樣的是我對生活與工作有了新的詮釋,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自己的,但或許對於某些工程師的職涯發展,也能有一些參考價值。
關於自我定位
2021年以前,我還不清楚什麼創業項目不適合自己,所以有不少無疾而終或失敗的故事。我用一整年的時間沉思,並決定不再輕易以合夥創辦人的身分投入本夢比過高的項目了,工程師很容易因為掌握技術就以為能駕馭市場,有句俗諺說:「拿著錘子的人,會把所有的東西都當成釘子」,我想再多加一句話:「你以為你玩的是戰略遊戲,但別人玩的是資本遊戲。而事實上你和大家玩的都是同一款遊戲」。
我會建議想追求本夢比的工程師,除非到了財富自由的階段又遇到百年難得一見的好機會,不然就是家裡不缺錢又有滿滿的熱忱可以燃燒,否則別考慮合夥創辦人這樣的角色。關於合夥創業的經驗也許我以後有機會再分享,這邊簡單總結一下 — — 如果你追求的是夢想又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那就不用想太多,做就對了,但如果你還是庸俗一點,現實一點的話,不妨把追求本夢比的項目按照潛在的投報率由高到低排列一下,同樣投入100萬台幣的本金:
- 創業:一年後投報率未知(大概率是負的)。
- 加密貨幣投資(ETH, Defi, NFT):加密貨幣最保守的投資方式 — — 無腦Buy and Hold 乙太幣,一整年乙太幣漲了四倍,你最佳投報率是淨賺300萬。
- 科幻股投資(ARKK, Tasla, Nvida):特斯拉2021年漲了將近50%,你最佳投報率就是淨賺了50萬。
潛在風險與潛在報酬成正比,我個人認為從資本的角度來看,創業是比加密貨幣還要更有風險的投資,市場上已經有投報率很瘋狂的加密貨幣了,按照2021年這種投機熱潮與散戶瘋狂的程度,投資加密貨幣的風險與難度已經遠低過科技類型的創業了,身為工程師,你丟進創業的項目的資源不只是金錢,還有時間以及機會成本(你的技術能力通常能在市場上換到更高的實質回報)。我看目前也只有加密貨幣類型的創業投報率才有機會超越單純用現金投資加密貨幣吧。當然這種瘋狂的報酬率也許就只有這幾年有而已,沒人可以確定加密貨幣的未來會怎麼發展,以上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加密貨幣充滿許多投機與騙局,一般人別輕易嘗試。
IT產業的創業少則幾百萬台幣,多則幾千幾億台幣以上的資金規模,換言之,其市場至少得有以億為單位的大小。這種市場充滿著各種巨鯊、鯨魚,如果你的格局只是池塘中的鯉魚,就腳踏實地些,如果你的格局是鯊魚等級的,但你的資金跟蝦米一樣,那也請腳踏實地點。即便你有資金和技術,你還得有足夠的速度,科技產業的風口很快會被佔據,所以執行力要很強,選對方向後要能快速榨乾工程師的產能同時維持高質量的產品服務,基本上就是個以年為單位的黑客松,一定不適合大部分的人。
所以什麼是自我定位?就是認清自己在市場上的相對價值,然後選擇合適的戰場。你如果是個富二代,那就善用自己的資本,因為資本就是相對優勢,你如果是個技術天才,就善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然後不管是資本還是專業能力都是有分量級的,只有羽量級的身體素質就別去挑戰重量級。然後切記選對了戰場後,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哲學、人生哲學,否則這條路也走不遠,這些是以前我沒看清楚的遊戲規則。
總之,人生就是不斷trial and error,keep trying! 或許"嘗試"不能讓你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但你可以清楚知道自己不適合什麼?錯誤多了,總有一天問題會收斂、方向會明確、答案會清晰。
關於健康
我一直以來都有運動的習慣,只是近幾年忙於工作,加上疫情的關係,我的運動時間少了許多,久坐導致我腰酸背痛的,本來想換好一點的人體工學椅,後來想想不對呀,我需要的不是椅子,是運動。基於這個標準,我買了一張最"人體工學"的椅子 — — 重訓椅。寫程式寫到腰酸背痛時,就臥推十下,效果超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肩頸酸痛與腰不舒服的毛病都消失了,非常推薦所有在家工作的工程師都應該準備一組啞鈴與重訓椅。
買了重訓椅後沒多久,我慢慢培養起對健身的興趣,我有一陣子瘋狂吸收身體科學的知識,研究肌肉生成的原理。每天至少一小時的時間做重訓,一天四餐補充蛋白質與原型食物,一個月後我的體態雖然有變好些,卻突然內分泌失調,瘋狂冒痘痘……我的結論是,即便方法與方向都是對的,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生活習慣的改變需要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我決定新的一年開始把健身當成一種習慣,追求均衡營養和適度的肌肉訓練,健康放第一,體態就留給時間慢慢改善吧。
關於心態
幾年前,我困擾著如何賺到錢也賺到快樂?後來我找到答案了,就是斜槓。對許多人來說,斜槓似乎是要當個跨領域的通才,但當通才當然不是我這個平凡碼農所追求的。雖然我的斜槓一樣是同時和不同的人或公司合作,但心態上,我對每個合作項目只要求一件事情就好。
這個心態的轉變讓我做事順心許多 — — 如果一份工作很有趣那就別對薪酬太講究; 如果一份工作錢多,那就別要求工作內容舒服; 如果一份工作充滿著可能性,那就主動爭取機會; 如果一份工作充滿組織與政治的條條框框,那就乖乖閉嘴做份內的事就好。
有的項目允許你放手一搏,有的項目不允許差錯。只要把工作的目的搞清楚,一切就順心多了,純粹賺錢的工作難免多了些不太舒服的要求,甚至是背離了你的價值觀。但這就是人生,不會盡善盡美,當個個人公司,我知道熱忱對某些工作而言是關鍵資源,對另外一些工作來說卻一文不值。 不管是熱忱、愛、喜好、專業能力,都該放在對的地方才能把它們的價值最大化。
最終,我只要弄懂追求什麼?分配好這些合作項目該投入的時間和精神,我便可以同時扮演聽命行事毫無主見的工作者,也可以是個積極突破創造價值的工作者。對我來說,斜槓就是把自己的熱忱、興趣、價值、專業知識、創造現金流的能力按比例放到投報率較佳的組合裡。
關於財務
我的收入分成主業和副業所組成的主動收入,以及一系列投資所產生的被動收入。主業當然是當工程師囉,副業則包含了外包案、長期合作的開發案、顧問約、擔任講師的收入。被動收入的部分包含了台股、美股、加密貨幣相關的投資。
但我必須老實說,身為股市菜雞,我並沒有靠投資賺很多錢,大部分的收入還是來自主動收入,我保留大比例的現金,因為2021年是我開始主動投資的第一年,我覺得學習比賺錢重要,很幸運地是這個年代不管是做什麼投資,都可以用很小的資本購買各種投資產品,從而驗證自己的判斷或書中的理論是否還務實?學習成本極低,當然小本金的投資對於想爆賺的人來說可能沒什麼意義啦。
2021年我倒是花了蠻多時間學習許多投資知識,除了研究財報、技術指標,也讀了不少經典著作,然後結合程式做量化分析與統計回測等等。2022年的目標我希望能優化自己的投資績效,然後開始加大投資本金。另外我也計畫開始嘗試中長期的期貨操作(實在懶得盯盤XD),盡可能讓收入被動一點,會有這想法主要是累積不少投資經驗與知識後,我又能利用程式來做量化分析,讓我可以設計出一個理論上適合自己的期貨操作方法。至於實務上投報率如何就是一件蠻有趣又值得實驗的事情了。
整體而言,我今年的財務狀況比我想像中好許多,也達到了今年給自己的財務目標。談財務目標,我想分享一個故事:有個華爾街的交易員,績效不錯,足夠讓他的老婆住進紐約最好的豪宅,但他的老婆卻不怎麼快樂,她總覺得老公不夠優秀,畢竟鄰居開的車都比他們昂貴,每次社區的聚會她都能明顯感受到這裡的貴婦們要比他們奢華、享受許多。顯然這位婦人若想快樂點,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搬離這個豪宅,畢竟她已經是全世界Top 1%富有的人之一了。
我們無法戰勝人性中這種競爭與比較的心理,我們也需要適度的競爭讓自己不至於鈍化。但我選擇專注在追逐自己的個人目標,而不是花太多心思在意別人擁有什麼?
關於生活
2021年最美中不足的就是疫情讓我的生活少了些出國旅遊的回憶,不過也因為這樣學了一下怎麼溜滑板,搞了個電動滑板代步還蠻方便的,從此我再也沒騎過機車了,現在除了國內輕旅行我會開車外,我連去搭高鐵都溜電動滑板代步,基本上電動滑板可以涵蓋5到10平方公里內的活動範圍,環保又方便,電費也比油錢和機車的保養費便宜許多。
遠端工作的模式,讓我找到一種工作與生活結合的新方式,我花了些時間把辦公空間打理了一番,也騰出了個空間可以做home gym。
休息時可以沖杯手沖咖啡到陽台吹吹風、曬曬太陽。今年我在生活與工作中有更完美的平衡。
新的一年我一樣會繼續精進,庸俗地追求財富自由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心靈的富足,希望多年後回頭看這篇文章時,自己能變得更好。祝每個看完這篇文章的人財富自由、心靈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