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軟體工程師的人體工學桌面配置

WFH Desk Setup Of a Software Engineer with Ergonomics

James Shieh
技術保鮮盒

--

今年把生財工具都升級了一輪,乾脆寫一篇文章介紹一下它們好了,也許可以滿足一些朋友的好奇心,或當作明年的選購參考。在介紹之前,我還是想表明一下,這些工具都不是必須的,許多優秀的工程師還是使用非常簡單的設備,在軟體工程的貢獻與產能也比我好上許多,所以選購這些工具很大一部分還是我自己的興趣與偏好。

選購邏輯

由於我長時間在電腦桌前工作,年紀漸長,在與財富的拔河下,可以明顯感受到健康的流逝,所以如何降低健康衰退的速度,就是我選購工作工具的重點邏輯了,這也意味著我的選購產品基本上都會比較注重人體工學。其次當然就是覺得好奇、有趣,想嚐鮮了。

人體工學鍵盤 Kinesis Advantage360 Pro

對資深工程師來說,可能會認識兩種RSI,一種是在做股票交易時陰清不定的相對強弱指標(Relative Strength Index),另一種就是重複性勞損(Repetitive Strain Injury),一種折磨著你的財富,另一種折磨著你的健康。所以挑把好的人體工學鍵盤至少能讓你離重複性勞損遠一點,Kinesis Advantage360 Pro蠻大程度解決了我這方面的困擾,效果比我想像中好,於是我也默默期望著它能解決我財富方面的困擾。如果想了解完整的使用體驗可以參考這篇:

人體工學滑鼠

控制游標的工具,我其實有四個,一個是Apple的觸控板,另外三個是人體工學滑鼠。如果你是正常人,聽到這裡應該要覺得匪夷所思,畢竟我又沒四隻手,幹嘛用這麼多隻滑鼠?請聽我娓娓道來。對於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而言,會發現所謂的人體工學,不過就是在肌肉處於最放鬆的狀態下,平均分散每個肌肉的使用頻率。拇指型軌跡球滑鼠(我使用Logi Ergo),主要依賴拇指在做操作;食指型軌跡球滑鼠(我使用Kensington Expert Mouse)則主要依賴食指或中指在操作。所以長時間使用同一款滑鼠還是會難免感到不適,因此我會經常性地切換滑鼠,或左右手切換操作。不過軌跡球滑鼠實在不適合用在設計類的工作上,例如簡報與圖像設計、影像後製等等的,因為依靠一隻手指在軌跡球上持續做出細緻的操作其實蠻累的,用沒多久就會覺得痠痛不適,所以這類使用情境,我還是會使用一般的滑鼠,像Logi Master 3s在這方面就很適合,而本身也有一些人體工學設計。最後Apple的觸控板雖然沒什麼人體工學可言,但手勢操作實在太方便了,實在難以取代。

筆記

遠端工作時,要怎麼向同事快速展示自己的想法呢?在辦公室時,我們可以用白板快速同步彼此的想法,但遠端工作的話,就會需要依賴一些工具來實現這種情境了。我一開始是用iPad和Apple pencil,後來就換成更護眼的Remarkable 2,畢竟一個是電子紙螢幕,另一個是LED面板螢幕。它的螢幕分享功能可以非常方便、直覺地同步我書寫的內容,就像你跟同事在共用一個白板一樣。除此之外,它也是個優秀的手寫數位筆記本,適合我這種什麼都數位化的工程師使用,如果想了解完整的使用體驗可以參考這篇:

人體工學椅

好一陣子,我醒著都幾乎坐在椅子上,所以腰越來越不舒服,算算每天待在椅子上工作的時間可能都將近十個小時,能運動的時間也變少很多,所以一把好的椅子多少能舒緩我的不適,而Herman Miller Aeron 2.0這把椅子應該有名到不需要我多做介紹了。

我之前研究人體工學椅,看到有人做實驗統計,發現一般人每分鐘會改變一次坐姿,因為同一個姿勢維持久了,特定的肌群就會過於緊繃,所以會不自覺地一直換姿勢,我自己的感受是這張椅子的設計,會讓你維持一些不良的姿勢時更容易覺得不舒服,所以就不自覺地維持在一些比較健康的姿勢了,比如有些人會盤腿坐在椅子上,但這張椅子大腿外延的部分蠻硬的,基本上盤坐在上面一分鐘就受不了了,又比如它的椅墊曲線設計基本上會讓你很自然地坐在背能貼著椅背的位置上,所以你的腰就比較有支撐。

抗噪耳機

專注才能維持產能,但居家工作難免還是會遇到一些擾人的噪音,例如隔壁在裝潢、家人在聊天或看電視。除了依賴門、隔音棉之類的物理隔離外,剩下能做的就是買一支好的抗噪耳機了,Sony 1000xm5是我的選擇,我之前用過Sony 1000xm3,跨了兩代後,戴起來更舒適了,長時間戴著也不會覺得不舒服,音質也在水準之上,所以是一個相當適合工作使用的耳機。

BenQ螢幕掛燈

一盞符合21世紀工作者的桌燈,一定是掛在螢幕上的,畢竟我們的桌子已經被太多東西佔據了,需要閱讀紙本文件時,光源從主螢幕上方打下來會比較適合。

一盞好的桌燈要有足夠的亮度,光源要均勻地覆蓋工作桌面,中心至邊緣的亮度衰減不能太大,中心點的亮度也不能過於刺眼。這是BenQ與小米最大的差異,BenQ的光源覆蓋範圍廣很多,適合大桌面,同時在大面積的覆蓋範圍中,亮度的衰減比較緩和,除此之外,掛燈的角度調整範圍比較廣,不至於讓光線又從螢幕反射到眼睛裡。

電子紙螢幕

電腦用久了都會很畏光,所以我基本上都使用dark mode,有些不正式的場合,我連簡報都故意用黑底的,來保護我的眼睛,但有些官方文件就是只有白底黑字,這時我會用電子紙螢幕來讀這些文件,Boox Mira是一個相當適合用在這種情境的13吋電子紙螢幕。這個大小很適合放在我的macbook上,順便擋擋灰塵。想了解其他電子紙產品的使用體驗可以參考這篇:

護眼螢幕

關於螢幕的選擇,我也折騰了許久,因為護眼這種需求本來就不是市場主流,市面上的產品都是主打電競、影音娛樂或專業視覺設計。我不打遊戲,所以不需要把錢花在高刷新率和低延遲上,我只是業餘攝影師,所以高色準和廣色域也不是剛需,高對比的OLED視覺體驗很棒,但不適合長時間使用,所以我就一直用著十年前的22吋螢幕,直到最近我才買了主打護眼的EIZO 32吋螢幕(EV3285),本來是想買BenQ的EW3280U,也是主打護眼的螢幕,因為我的另一台22吋螢幕就是用BenQ的GW2280,它讓我的眼睛舒服很多。有沒有物超所值呢?等使用一段時間再來分享長時間使用的感受吧,目前是覺得EIZO比BenQ來得舒服,尤其是低光下的感受特別明顯,我在用EIZO之前,編輯word、powerpoint時,眼睛都對白底的文件感到相當不適,但EIZO的白卻讓我覺得相當舒服,有一種回到十年前,可以用light mode寫程式的那種感覺,蠻奇妙的。至於色域就差強人意囉,但還是比我十年前的老螢幕好多了啦,我有考慮之後再添購一個螢幕,打算選色準與色域比較好的,滿足一下我照片編修的小興趣。

電腦

我使用16” Macbook Pro M1 Max,記憶體64GB、2TB SSD、10核心CPU、32核心GPU、16核心類神經網路引擎。它的Liquid Retina XDR顯示器表現真的很好,基本上比較重視色準的工作,我都在這個螢幕上進行。GPU也推得動2,3個外接螢幕(實際上還是要看螢幕分辨率之類的參數)。但用這台工作時,基本上不會讓我有一種電腦跑不動的焦慮感。

關於工作空間的配置,我有一篇文章,分享我的各種想法,有興趣可以參考看看:

--

--

James Shieh
技術保鮮盒

Find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you are and dedicate your life t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