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公司》:成長不是唯一的選擇

闔上書本之後,有什麼值得思考的地方?

James Shieh
4 min readSep 3, 2019
如果閱讀的價值是在闔上書本之後,我希望從每本書中找到那些值得被萃取的珠璣,我們從一段話裡得到的啟發與震撼,也特別是那些沒標準答案的問題,都需要時間細細咀嚼,直到我們找出屬於自己的解答...闔上書本之後,有什麼值得思考的地方?
Photo by Joshua Earle on Unsplash

摘要

一人公司的核心觀念是兩個部分組成的 —— 質疑成長,並掌握自己的生活與工作

質疑成長”這觀念是相對傳統公司而言的,因為傳統的公司是成長至上的,要更高的營業額、更多的獲利、更大的市場份額、更多的投資挹注…

掌握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則是從風險、個性、思維等多個面向探討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問題,也就是如何定位自己。

書中提出的質疑有哪些?

1.在大公司工作的風險比較小?

在大公司上班相當穩定,短期沒什麼風險,但長期風險較高;反觀創業,短期風險較高,長期來看,風險還是比較可以控制,因為至少所有的東西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2.要追隨熱情,將滿滿的熱情投入你的工作中?

熱情是精通一件事之後意外的連帶結果,熱情不會在掌握技能前發生,而是掌握技能後而來的。工作的熱情是來自於打造有價值的技能組合與掌握你的工作,因此當成功的企業家只一昧地強調追隨熱情,其實是不負責任的商業建議。

3.公司應該追求成長?

成長需要投資,但一間公司的利益,不可能永遠跟它的投資者的利益一致。更糟的是,投資者的利益可能不會始終跟企業最終客戶的利益保持一致。

4.追求指數型成長的公司會以指數型的方式成功,但是…

多數公司之所以無法維持,是因為它們把支出與成長,建立在它們認為自己可以達成的收入水準上 — — 或者根據創投注入的資金來發展,而不是根據真實的收入水準,追求指數型成長的公司會快速成長,但也會以指數型的方式快速失敗。

5.你應該為自己工作?

如果你不認為你有可能做得更好,或者你不在乎是不是能做得更好,那麼做你自己的事情就沒有意義了。既然如此,為別人工作也很好 — — 它們已經站穩腳跟,而且有人會處理那些你可能不想做的工作。

人們常會愛上為自己工作的想法,卻不了解當自己的老闆需要做什麼日常工作。或者如同奧斯汀.克隆(Austin Kleon)巧妙的解釋:「人們都想成為名詞,卻不想在動詞上下功夫。」

闔上書本之後…我們應該思考什麼?

1.生活型態的選擇——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事實上,每間企業理論上都是生活型態企業,代表著你選擇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想在快節奏的公司世界裡工作,你必須接受你的生活沒有太多其他空間。如果你選擇了以成長為重的創投世界,你必須接受對兩群人心存感激:投資者與客戶(而兩者想要的東西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你選擇在一間能夠滿足於足夠的利潤的公司工作,那麼你優化生活的方式,就不只是不斷追求利潤的成長而已。
總而言之,所有企業都是生活的選擇,選擇工作之外我們想過的生活。

2.目標的選擇 — — 你需要一顆北極星,那是什麼?

對作者而言,擁有自由是他的北極星。

像是快速致富、或獲得商業名聲的願望沒辦法長久激勵你,因為無論你是誰,這種願望都不可能快速實現。世界上有更容易的方式可以賺錢或成名。你為什麼想為自己工作?當事情變得比你想像的更艱難、或需要的時間比你預期的更長時,能讓你繼續前進的動力是什麼?當你陷入經營公司要面對的日常瑣事時,是什麼讓你的付出有代價呢?

3.共同目標的選擇 — — 如何維持彼此目標的一致性?

目標採用「共享價值」的方式,對公司會產生正面的經濟影響。它們可以藉由重新思考如何生產與銷售產品,並重新定義生產力對員工而言代表什麼(重視他們的休息與幸福,且防止過度工作),讓自己的企業跟自己的價值觀保持一致,也跟客戶在意的事保持一致。一個整體性、共享的目標能讓一人公司找到真正的方向,使決策制定的進行更容易,團隊成員的保留率更高,並且跟客戶之間的關聯更緊密。

終點一樣,才能一起走到最後。

--

--

James Shieh
James Shieh

Written by James Shieh

Find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you are and dedicate your life to it.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