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持續改進人生的實驗
打造一支動機火箭
本文紀錄我建立習慣、達成理想的實踐方法,所以理性的你應該關掉這篇文章,因為我目前為止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成就可言。如果你覺得好奇,這篇文章的內容並不會只是我個人的原創想法,還會蒐集各種書籍、文章、講師課程...等相關內容,加以彙整而成,而撰寫本文的初衷是為了持續的內觀自我,並且有意識、有系統、有架構的改善與進步。
1.動機 (Motivation)
許多人從甘特圖看到OKR、從To-Do List用到蕃茄鐘,套用了SMART法則來做目標管理,但總是失敗告終,積年累月下來,對自己愈來愈沒信心,但這些方法就是對某一群人管用,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差別?
改進人生就如同創業一樣,那些談論如何創業的書籍適用80%的情況,剩下20%你得自己摸索,而那些照本宣科的人總是全盤接受,從沒去思考剩下的20%,他們就像對著魔鏡問話的女巫,硬要這個世界來迎合自己,狹隘地定義了美貌就是保持年輕,殊不知真正的美貌還得包含美麗的內在,最終悲劇收場(對女巫而言啦),本文起頭就先來談論這20%最Essential的部分。
實現理想要有計畫,計畫又要細分成各種目標?
無論是閱讀、運動、健身,學習英文,我們談理想的時候講究規劃,也就立定了許多計畫與目標,如同商業計畫書與專案管理,大部分的項目會在實踐的過程中走向失敗。
計畫是完美的,而現實終究是現實。
老練的經理人明白延期與超支是專案的常態,聰明的執行長知道找不到Product-Market fit的時候就要軸轉(Pivot),這群優秀的人之所以沒被沿途的挫折與失敗擊垮,根本的原因是動機。
動機影響你對失敗的定義
動機——是一個成功人士在其光鮮亮麗的外衣下隱藏深處的人性,因此有著各種屬性,可能很厚黑,也可能很光明。
我們不妨講幾個故事,幫助大家剖開這層外衣,看看最赤裸的動機是什麼?
【一個關於經理人如何面對失敗的故事】John與Steve是兩位績效一樣好的經理人,他們各自負責一個很重要的專案,都努力避免延期與超支...
John的心理狀態是:『年紀也大了,我只求一份薪水,努力控制專案進度不要太落後就好,我還是比其他經理人有實力,不至於被拔掉...』Steve的心理狀態是:『剛當上PM,我得努力點,盯好開發團隊與相關廠商,專案進度有些落後,得想點辦法!』John看似消極,但更深一層的動機可能是為了家庭努力,求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也可能只是不想自找麻煩,求溫飽與穩定而已。
Steve的動機可能是源自於強烈的成就感與自我要求,也可能只是憂慮無法勝任,在恐懼的驅使下努力而已。對他們而言,專案若是超支或延期太多被放棄了,那也只是一個項目的失敗,而不是人生的失敗,因為驅使他們前進的動力是家庭、生存、成就感,只要動機還在,人就會繼續前進,但如果驅使Steve努力的動機是恐懼,那可能會覺得當個不用負責管理的職員比較舒服。
再聽聽另一個故事:
【一個關於學生如何面對失敗的故事】Terry與Ann正在準備大學考試,他們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成績...
Terry的父母非常嚴格的要求學業成績,Terry對此感到非常厭煩,但只要考試成績不錯就可以得到獎品,所以Terry還是非常努力。Ann只要表現好就會得到父母的讚美,他一直很在意父母的期望,因此非常有壓力的準備考試。Terry的動機是獎勵,Ann的動機是父母的期望。考試成績不好時,動機會影響你要多努力去改進,例如有一天Terry發現打工賺到的錢更容易得到想要的獎勵時,他就會愈來愈難定下心來讀書了。Ann的動機雖然是建立在他人的期望下,但相較之下仍然比Terry更強烈更持久,這會讓她更有毅力去面對挫折,不過這樣的動機少了為自己而活的動力,容易迷惘而不容易快樂。
我想用這兩個故事點出動機的影響力,動機除了影響你對失敗的定義之外,也深深驅動著你前進的方向以及面對挫敗時的反應,換句話說,你會失敗是因為你建立了錯誤的動機,你會成功則是因為你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動機。
你需要打造一支動機火箭
你會失敗只是因為你不夠想要,所以認真地、審慎地、有智慧地建立動機,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一步,你對動機的建立應該像NASA一樣,將火箭射向宇宙之前,已經經過縝密的計算與模擬,考慮了所有可能的意外與風險,才不會碰到挫折就放棄,突然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動機火箭模型
如何打造這支動機火箭,是我們這一生不斷探索的問題,我最終希望引入一個適當的架構,能夠「彼此獨立,互無遺漏(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論述這個議題,不過這裡我會先整理出各種模型(Model),再循序漸進地疏理。
結構性張力模型(Structural Tension Model)
結構性張力模型,源自《最小阻力之路》,作者提出我們之所以無法實現目標,是因為沒有順著最小阻力之路走,打造最小阻力之路的方法就是創造願景。
這本書的主要洞見是讓我們意識到願景與現況之間,現況(Current Reality)與舒緩之道(Resolution)之間存在一股張力(Tension),我們往往輕忽了這股張力的影響:Resolution:運動
↑
↑ (Tension:維持身材)
↑
Current Reality:易胖體質的中年上班族 (在垃圾食物與運動之間拉扯)
↓
↓ (Tension:肚子好餓)
↓
Resolution:吃麥當勞我們順著最小阻力之路走,就是順著張力較大的方向走,直到每個張力都維持平衡,意識到這點後,我們就必須刻意引入更大的張力,破壞既有的平衡,這個張力也就是願景(Vision): Vision:看起來有精神和健康的體態,讓我更有魅力
↑ 有助於我與客戶建立關係,賺更多錢,也更有體力陪孩子玩
↑
↑
↑
Resolution:運動
↑
↑ (Tension:維持身材)
↑
Current Reality:易胖體質的中年上班族 (更傾向於運動)
↓
↓ (Tension:肚子好餓)
↓
Resolution:吃麥當勞
結構性張力模型應用在中短期目標的實踐是相當有力的,不過這模型沒有談論『選擇願景』的重要性,我們不是比爾蓋茲也不是賈伯斯,多數人沒辦法創造出張力夠大的願景,在人生長度的航程中,結構性張力模型打造的動機火箭失敗率仍然很高。
(…未完待續)Log
2019.11.11 結構性張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