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分鐘聽完一本書的價值

你願意花好幾個小時讀完本書還是聽10分鐘說書節目?

James Shieh
7 min readFeb 11, 2020

過去幾年我一直堅持廣讀,每年閱讀50本左右的書籍,同時也透過說書節目來挑選讀物,現在的說書節目相當多,不管是youtube與podcast上都可以找到合你口味的說書人,像樊登讀書甚至有整合影音、閱讀心得、重點整理的App。當說書節目可以把一本厚厚的書濃縮成10分鐘左右的內容時,是否還有必要去閱讀厚厚的書籍呢?

這個問題讓我開始認真思考「閱讀」這件事情的價值是什麼?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說書節目的價值

說書節目有幾個特點:

  1. 時間價值:幫你省去好幾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2. 萃取知識:幫你整理作者的核心知識

因此很適合作為買書前的書摘,幫你用很短的時間去認識一本書對你有沒有幫助,另一方面,因為說書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一本書,通常知識淵博的說書人也能給你深刻的洞見與觀點,讓你讀完一本書後相互比較,教學相長。若只聽說書節目而沒有閱讀書籍的話,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呢?

  1. 觀點:你只有聽到說書人的觀點。實際上,你應該要在書中找出對自己最有幫助、最有共鳴的觀點與洞見。
  2. 閱讀能力:你以為你賺到了好幾個小時,實際上付出的機會成本可能更高。生物的本能基本上是用進退廢的,當你沒再鍛鍊你的閱讀能力時,你閱讀文字的速度、理解文字的能力都在降低。不管你以後或現在做什麼樣的工作?或是身處在這種充滿假新聞與帶風向的社會風氣下,這種透過思考與分析後萃取出重點的能力都相當重要。
  3. 重點:想像一下,一個沒有做筆記習慣的學生,老是借別人寫好的重點筆記來做考前複習,會有什麼問題?他永遠不知道自己應該加強什麼,因為筆記是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這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是自己不擅長的、需要改進的、以前不知道的。閱讀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希望從中獲得對自己最有幫助的領悟,每個人的人生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優缺點、擅長與不擅長的事情、知道與不知道的事情。當你總是聽著說書人的節目時,你會以為你已經了解書中所有的知識,卻沒機會意識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識是什麼?
  4. 脈絡與故事:中國的成語是個很棒的文化產物,每個成語背後都有段故事讓我們難以忘記,故事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如果你閱讀過記憶相關的書籍,應該明白我們無法跳脫記憶曲線的限制——我們剛放進腦中的知識在一個禮拜過後剩下不到三分之一。10分鐘的說書節目雖然可以把知識包裝得有聲有色的,但相較於本來的書籍,少了太多故事與脈絡,這些故事與脈絡可能是你產生共鳴、產生各種大腦神經元連結的重要記憶點。有閱讀習慣的人閱讀能力極佳,可以更有效率地吸收書中這些高密度的知識與文字,用更短的時間產生更多的記憶點,長久下來會有顯著的效益。

說書節目對你來說是娛樂性質的知識節目嗎?

讀一本書,通常有幾種目的:

  1. 增廣見聞
  2. 產生行動
  3. 消遣(小說、時尚雜誌等等)

對於想提升自我的讀者而言,產生行動這點尤其重要——你從書中領悟了什麼,進而改變你的思維、觀點,接著影響你的判斷與行動。這種類型的讀者閱讀完一本書,千萬別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知道得比別人多而已,最近大家常提到一個詞:『知識焦慮』,大抵是說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大家深怕自己輸給別人,於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吸收各種知識——休閒時間看看知識型youtuber的視頻、花錢買線上課程進修卻總是沒看完,這種消極盲目地學習方式很容易讓你被商人牽著鼻子走,你應該要以自己為中心,去找尋需要的知識,並且更進一步地把知識化為行動,才是有效地學習。

有這樣的認知後,我們應該能區分娛樂性質的知識節目和提升自我的閱讀,兩者其實還是有根本上的差異。如果是娛樂性質的知識節目,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改變或作出行動,本質上還是用來打發時間的;提升自我的閱讀主要是為了健全自己的知識,進而在行動或判斷上產生具體的效益。

閱讀的虛榮指標

或許有一部分的人認為能讀完一本厚厚的書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尤其現在還有一些速讀法、記憶術教學,閱讀的速度和數量成為一種能力的表現。以前我也為了統計一年的閱讀量沾沾自喜,不過回過頭看,大部分的書我早已忘記的內容和重點,這也讓我決定不在用讀書的數量來判斷自己過得是否充實?閱讀的數量是一種虛榮指標,因為它並不能表示你從書中的知識得到任何助益。

另一方面,我從前閱讀追求的是知識的廣度,但隨著對各領域的涉略愈來愈多後,已經對其有了基礎性的認知,除非想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或特別有興趣,否則不必太過深入研究。當我不再注意自己每月需要讀幾本書時,反而開始找尋那些我認為對我生涯規劃與人生幸福有幫助的書籍,這些書籍通常要能讓我產生具體行動、思維上的擴展或觀念上的改變,我才會特別去閱讀。

閱讀書籍的價值

吸收知識的方法有很多種,像是閱讀書籍、聽演講、參加研討會或工作坊、線上課程、Youtube影片等等。我們可以用眼、耳、鼻、舌、身去接收與學習,嗅覺是記憶力最強的感官,但能乘載的資訊量有限,所以我們最常用耳聽與眼觀的方式去學習。人類發明了語言與文字,其實都是一種知識編碼的方式,讓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複雜的概念。

因為文字僅僅是一種傳播知識的形式,有一派的人在批判閱讀的學習效益時,他們的說法通常是:「現在資訊與科技太進步了,我喜歡聽演講看影片,同樣是學習,為什麼要去K厚厚的書呢?」、「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認識很厲害的朋友,也透過旅遊增加國際觀,我們不需要這麼依賴書本上的知識了」。

這樣的觀點其實忽視了閱讀的巨大優勢:經常閱讀的人通常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完數百頁的書,這種接收知識的速度遠比看影片、貴人的指點快上好幾倍,吸收的知識密度也高出很多。

換句話說,一個掌握閱讀技巧的人其學習速度是遠比沒有閱讀技巧的人快上多倍的。但閱讀也不是最好的學習管道,像是學習英文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去美國住,而遇到貧頸或挫折時,我們也需要高人指點,所以我們都應該廣納各種吸收知識的方法與管道。

文字是很不直覺的學習方式,需要後天學習才能慢慢感受到它的威力,書籍是將知識編碼,閱讀是解碼的過程,養成閱讀習慣,強化閱讀技巧是你勝出別人的關鍵。

舉凡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微軟的比爾蓋茲、Facebook的馬克祖克柏、巴菲特與查理蒙格都是資深書蟲,一輩子沒離開過閱讀。

千萬別僅止於接收別人的書摘影片或過分偏愛特定的學習方法,書摘是別人整理的重點,不是你的;而影片闡述的內容有限,這是為了利於傳播與吸收必須的取捨。更重要的是別讓科技與說書人鈍化了你的閱讀競爭力,應該利用他們來輔助你學習。

最後推薦幾本幫助你提升思維的書籍:

窮查理的普通知識

學習如何學習

極簡閱讀

深度學習的技術

--

--

James Shieh
James Shieh

Written by James Shieh

Find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you are and dedicate your life to it.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