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刷新未來
從工程師的角度學習微軟執行長的思維
《刷新未來》的作者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是丈夫、三個孩子的父親,也是微軟四十年歷史的第三任執行長。21歲生日那天,納德拉從印度海德拉巴移民到美國攻讀電腦科學碩士。他在1992年加入微軟。同時身為人文思想家與科學家。翻開這本書時,特別想看看這位執行長的洞見與判斷,畢竟同樣在科技領域下,我尤其能感受到這幾年微軟在策略與文化上的改變,以及近幾年的成長 —— 微軟收購了Minecraft、Github、LinkedIn,讓開發人員能在Linux上開發.Net程式,同時身為Mac使用者的我,也能感受到Office系列產品在MacOS上的用戶體驗優化,是什麼讓微軟開始強化合作與擁抱開源、跨平台?另一方面,我也想從這位執行長,一窺印度究竟為什麼造就了這麼多CEO和優秀的軟體人才?
比爾蓋茲實現了每個人家中都有一台電腦的願景後,帶來了長達幾十年的壟斷利潤,微軟享用著成功的碩果,不知不覺地,這科技巨頭慢慢被推向企業組織僵化、內部政治惡鬥的泥沼。在變化快速的科技叢林中,那些創新與充滿龐大利潤的市場似乎不見微軟身先士卒的身影,原本做電商的Amazon跳進來成為了雲端運算平台的龍頭,Apple跳進來成為了智慧型手機的指標,又推出了Mac吃掉一群重視質感與操作體驗的個人電腦用戶,Google用搜尋引擎在每個科技巨頭的家中鑿開了一個小小洞,卻能通往浩瀚的網路世界,又用巧妙的定位與策略推出了Android,在很短的時間內卡進了原本以為沒有空間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微軟在日見疲態的個人電腦市場中開始感到驚惶,而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該如何刷新微軟這個巨大沈重的科技王國,重返昔日榮耀?能從這位執行長身上學習什麼樣的洞見呢?
創造與管理創新技術,必須投資更多在教育上
動力織布機在1810年就被發明出來,但成衣產業卻花了35年的時間才完成轉型,原因就是缺乏訓練有素的技工。
我們看見動力織布機在歷史進程上,替人類帶來的轉型效益,我們知道技術若要產生對國家與社會有益的價值,需要一個槓桿:培養能大規模應用新科技所需的知識和技術。
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認為要創造並管理我們今日還無法理解的創新技術,我們需要投資更多在教育上,培養能大規模應用新科技所需的知識和技術,是難度極高、需要長時間的社會問題,因此教育必須讓人們:
- 擁有更高層次的思考力
- 擁有更公平合理的教育成果
動力織布機問世兩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已經不能像織布技工只有一技之長了,每個人都必須更有效率的學習新的技術,工廠裡的技術員在基層用勞力推動了一個國家的轉型,卻成為轉型後的淘汰品,這樣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身為21世紀技工的軟體工程師必須每年學習新技術,才不至於被淘汰,即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但整體學習的效率仍然不及格。我們特別需要培養高層次的思考力,我認為尤其是學習“提升學習能力的能力”,像是記憶宮殿(The Memory Palace)、數字記憶法、速讀、查理蒙格提出的多元思維模型……等,我們就像一人公司,必須毫不猶豫地快速淘汰不適用的知識與技術,也要有效率地學習新知識與技術。
捨棄舊習慣和學會新技能同樣重要。
選擇創新技術的能力至關重要
真正能創造經濟機會的還是採用技術的強度,而非只是採用
根據分析結果,經濟學者迪雅哥・康明(Diego Comin),認為國家的貧富差異,與採用產業技術的速度有關,各地在特定產業裡享有的自然優勢。但它們通常會遇到一個更大的問題:不確定是否該投資最新科技,例如雲端運算。領導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有人害怕新科技,有人擁抱新科技。而這個差異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以人工智慧為例,薩帝亞‧納德拉認為,推動人工智慧開發的討論,並不是善惡對立的辯證,而是應該檢視開發這項技術的人與組織,抱持什麼樣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個很好的檢視角度,技術團隊經常面臨類似的選擇議題,我們看著新技術如雨春筍般冒出,該如何挑選適當的技術?我認為這是高層次思考的另一個課題,我們除了擁有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還要有判斷該學習什麼的能力。
里爾克在上個世紀對我們說,前方等著我們的未來,其實早就存在於我們之間,就取決於我們今日選擇
我們必須將尼采的「面對現實的勇氣」(courage in the face of reality)改成「面對機會的勇氣」(courage in the face of
凝聚共識的能力
有能力和技術的領導者,不管是遇見了先機還是危機,如果無法達到團隊的共識,就沒辦法成功帶領大家。
領導就是做出抉擇,凝聚團隊對於決策的共識
面對挑戰與問題的能力
抱持著成長心態才能創造機會,薩帝亞‧納德拉說:
每次有問題發生,就會徹底分析根本原因,讓我們持續學習、進步。
我天性就是如此。發現有做不好的缺點,我都會非常興奮,指出缺點的人其實是送給我寶貴的見解。我們每天都要自問:我在哪些地方一直執守定型心態?我在哪裡可以展現成長心態?定型心態,就像冰箱剩一半的發臭牛奶。
(註:引用自《心態致勝》一書,作者將人的心態分成『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後者總認為事情無法改變,故步自封,前者則較能創造機會,取得成功)
我們人生中,有很多失敗的地方,是不是都用了消極的心態去面對呢?
即使面臨不確定與威脅,仍要帶著熱情,奮力爭取
將同理心深植在企業文化中,可能嗎?有效嗎?
在強調成長與競爭的企業裡,許多人也許會認為同理心是個很稀缺也沒那麼必要的價值觀,但一位執行長卻將這樣的價值觀融入企業文化裡,讓我們不經好奇薩帝亞‧納德拉如何應對這樣改變所帶來的衝突與影響。
重塑文化並不是一個有起始日與結案日的專案,而是一種存在方式
每個成功的人士都有一套思維與價值觀,而薩帝亞‧納德拉最強調的就是同理心與文化,講同理心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如何把它變成一種能帶來成功的影響力?這點是我們可以從薩帝亞‧納德拉身上學習的。
薩帝亞‧納德拉希望重塑微軟的文化,他認為微軟必須刷新現有的文化才能找看見通往未來的道路,並期望將同理心深植在微軟的文化中:
同理心是解決全球各種問題的關鍵,不管是微軟的問題、家庭的問題、美國的問題,還是全球的問題。這是所謂的心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文化的概念是多面向的,文化是一種社會無意識,企業的文化將左右其營運策略
薩帝亞‧納德拉看見了原本對技術充滿熱忱的員工與主管,在內部的惡性競爭與辦公室政治的折騰下,不斷武裝自己,面對各種影響利害的決策總是爭鋒相對,變得毫無鬥志,他想到的是:
我對於該往哪裡走有明確的想法,但我明白真正的任務,是激發高階主管心中的驕傲與期望,讓他們跟我一起走。
而薩帝亞‧納德拉除了設身處地激發主管的鬥志外,也有足夠的高度,俯瞰所有影響要素:
領導者必須同時看到外部的機會與內部實力及文化,還有其中所有的關聯,而且必須在這些洞見變成眾所皆知之前率先反應、搶得先機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全新且能與競爭者區隔的策略,進入行動運算領域
關於企業合作,薩帝亞‧納德拉說:
一旦複雜的問題威脅到合作機會,最好把焦點放在長期目標上。與其為無窮無盡的合作機會分心,或為機會所引發的無數問題給困擾,我比較喜歡先從一兩個領域開始。一旦公司之間可以成功合作,雙方就能往下一輪的構想與挑戰前進。
而薩帝亞‧納德拉也明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的重要性:
對我來說,親自和客戶見面、了解他們說出來或未說出口的需求,是所有產品創新的關鍵。
關於領導,薩帝亞‧納德拉說:
領導者要找方法達成任務,創造成功。這代表帶領大家都熱愛而且願意努力實現的創新;在長期成功與短期勝利之間取得平衡;用不受限、全球性的視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管公司狀況好壞,領導者都要有能力激勵大家樂觀、發揮創意、共同奮鬥與成長。他們要創造每個人都可以發揮所長的環境。他們要建立的組織和團隊,每一天都會比昨天更堅強。
領導者就是不斷在克服限制,在困境中達成任務、創造奇蹟。
要成為公司的領導者,你的任務就是在糞堆中找出玫瑰花瓣。
領導層級在策略上失之毫釐,我們的產品團隊在執行上便會差之千里。
關於偏見,薩帝亞‧納德拉說:
凡是要別人以被動順從的態度面對偏見,都是錯誤的建議,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凡是要別人以被動順從的態度面對偏見,都是錯誤的建議。領導者應該實際行動,形塑出斷絕偏見的文化,開創人人皆可為自己發聲的環境。
最後,關於形塑文化的成功要件,薩帝亞‧納德拉說:
我們有沒有令人興奮的新「概念」(concept)、成功所需具備的「能力」(capabilities),以及樂於擁抱新概念與做法的「文化」(culture)。
對於一項產品的成功要件,薩帝亞‧納德拉說:
員工(Employees)、客戶(Customers)、產品(Products)、合作夥伴(Partners):要完成我被托付要創造的價值,每個要素都需要投注時間與心力,四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刻意訓練,即使是最傑出的經理人都會不小心忽略一兩項要素。
關於激勵的動力:
嫉妒是負面、是外在導向的,並非由內部發動,所以我知道,嫉妒並不能帶我們走得遠、走向真正重生之路
很顯然,文化再造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要在企業文化的高度發揮同理心帶來的正面效益,必須從各個層面著手,不能單是一個口號或止於理念而已。
薩帝亞‧納德拉說:『我喜歡把執行長(CEO)的C想成文化(culture)的C。執行長是組織文化的管理者』
關於自我與存在的意義
來自印度的薩帝亞‧納德拉,帶著來自東方的哲學思維,不斷思索微軟存在的意義,我們可以從書中感受到他的自我思辨:
科技很吸引人沒錯,但更吸引人的是其設計者深切的狂熱。所以,一間公司的靈魂到底是什麼?我指的不是宗教上的靈魂,而是最自然而然的那種。那是內心的聲音,能激發我們、指引方向,讓能力得以適性發揮。我們最獨特的個性是什麼?微軟的靈魂就是為他人賦能,不只是個人,也為他們所建立的學校、醫院、公司、政府單位、非營利事業等組織。
我們存在,是為了打造出可以為他人賦能的產品,這是全體員工都希望賦予產品的意義。
關於自我:
我在微軟的第一個職稱是技術傳教士,這個頭銜在科技圈裡很常見,工作內容就是讓某個標準或產品達到足以產生群聚效應的臨界量。從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滿足,找到意義。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why)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how)。
以自己的步調做自己該做 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會走出自己的步調。
最後,如果我們想用一句話總結薩帝亞‧納德拉擁有如此成就的原因,或許可以直接引用他的自述:
身為一位具有同理心的父親,加上探究事物核心靈魂的渴望,讓我成為更好的領導者。